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一些中国智库面临淘汰?16位专家如是说

人大重阳 2019-11-1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14000字,读完共需18分钟

编者按:11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共同发起的“第四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分析智库建设的新问题,研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加强能力建设的新路径。《智库理论与实践》执行副主编初景利教授主持开幕式。本文根据速记整理而成。



01

未来智库将进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阶段


王文(人大重阳执行院长)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五周年,这个话题非常重要。总书记在2013年提到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个词,并写入党中央文件,截止目前刚好5周年。五年来整体评估可以总结为五句话:1,新增不少活跃智库,但尚无超时代的建言。2,智库办了不少活动,但尚缺高水平的智者。3,中国智库品牌初起,但尚缺世界级的影响。4,政府高频率用智库,但尚需足够好的互动。5,智库开始沟通社会,但尚未形成思想美誉。


原因有三点:1,从事智库行业的人有补充,但并无大变更。2,新增智库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出现了大分化。3,支撑智库运行制度有改善,但没有大改革。比如说出国审批、经费、政府服务购买等等。智库是建议改革的,但是智库自己改革都没有做到。


未来智库将进入到漫长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阶段,一些假智库会现原形,弱智库会退回学术与书斋,真智库会脱颖而出。建议进行三场革命,一个是主体革命,选拔更多学术外人才进入智库界,不更多换血智库可能没有更大的发展。我统计了一下,美国智库界的博士学位只有13%,美国智库界的网站预算推广费用50%以上。第二个是认识革命,中国智库不是第五权,而是决策链内生环。我们要防止美国模式陷阱,即独立陷阱、党派陷阱和筹款陷阱。另外,智库不是纯搞学术,不能用学术标准评价。第三个就是方法革命,我们还是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智库的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


02

加强对智库特色的认识,打造专业智库


刘细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


我想谈一下我对智库的三点认识:一,要加深对智库特色的认识。首先,中国智库要强调它的社会性、制度性,因为这是脱离不了的。对于国家的制度、政治体制,我们智库要加强这样特殊性的认知。第二,在智库理论界要加强对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认识。并不是决策者看不到问题所在,而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合理的政策安排。第三,特色性要更加面向社会未来的变革趋势。


二,建立以证据为基础的智库思想研究。我经常关注各种智库,大部分研究证据基础比较薄弱,因为证据是决策的基础,这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证据包含学理证据、数据的证据、数据分析模型的科学性,在智库的研究当中要加强这方面。


三,建立专业型的智库,提升智库决策支撑的效率。我本人涉及科技政策研究,我们单纯地讲科技政策,规则是很清晰的,缺的是比如说转基因的政策、缺的是人工智能的政策等等。智库的发展也同样,应该是走向专业化,从而提升我们的决策效能。通过专业化的传播提升公众的认知、提升专家的认同和决策者的接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建设专业性的智库。


03

用智库评价促进智库建设


荆林波(中国社会评价研究院院长)


我们认为在做智库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有模型,我们力创这个智库评价体系模型即“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我们AMI评价不仅有智库,也有期刊的评价,还有公共政策等。我们是主张中长期的评价,四年一评。


针对2300多个智库,我们考察了1300家,最后取了722家,参评了531家,最后选出166家。我们今年进一步挖掘,做的是智库成果和人才的评价。智库评价是为了促进智库的建设,第一个要打造智库的罗盘。人才的问题其实是涉及到各种人才,有建言者、有基础研究者,还有实施者和推动者。第二个是破解智库的三大难题,即独立性、多元化和话语权问题。


对于智库的建设我们提出“四梁八柱”,“四梁”即定位、过程管理、绩效考核和队伍建设,这是最重要的。“八柱”的构建,即领导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向对策研究的转化工作、创建与维护好对策报告的上报通道、行政保障能力、人员考核与激励制度、整合资源的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智库一定要有创新,没有创新你按别人的路走永远走不通。这是经过我们的团队研究大致分享这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04

智能时代智库的“内容付费”与形态变化


李万(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


我想讲讲智能时代智库的“内容付费”与产品化发展思考。现在讲知识付费、内容付费非常多,智库就是以此为生的这样一类机构。


首先这是一个信息从稀缺到过载时代。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智库就是专门聚合信息、创造知识和传播思想的专门机构。信息从感知获取到传输传播,然后是计算和处理。这三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交织的三螺旋推着我们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增值过程导致了我们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地爆炸。这种情况下推动网络不断发展,现在正在从2.0向3.0过渡,带来的要求也非常不同。智库一直号称是思想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预见未来,这种挑战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我认为要有思想的算力。“内容付费”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数据是基础,知识很多是以数据化存在,怎么迅速抓取?第二个流量是关键,我们抢抓领导的注意力,有自己的生态圈,第三个算力是核心,就是怎么预见到决策,决策下一步的方向以及决策带来的影响。每个政策出来后会有一个漂移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内部要解决知识生产的成熟度问题。刚才荆院长的AMI我觉得非常好,我们也在探索整个生产过程要有一个成熟度的模型来推进。


智库的形态正在发生着三大变化。第一个就是智库的媒体化,其实智库的媒体化和媒体的智库化同时在发生,有三个原因:1,信息充分且免费。2,通信畅通且廉价。3,计算能力易得易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意见领袖型的人物发挥作用,知识公共化的同时思想稀缺,有知识不代表有思想。第二个是智库极客化。智库发展第一个阶段叫思想的“掮客”,最早智库依靠个人的影响,之后人越聚越多,形成咨询“创客”,我们所现在处于这种阶段。再后来规模可能达到80人以上,就是集合“威客”,逐渐形成一些结构性的知识系统。接下来需要提高你的思想洞见,即思想“极客”,从而形成智慧生态系统。第三个是智库的智能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所以智库需要有一个CTO,或是人工智能首席官。认知应用引发群体性智慧爆发,并培育知识社群,促进社交化的互动研究,形成引领性的发展,引领话题。总之,智库媒体化、极客化和智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05

目前智库发展存在十大类问题


杨万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


我想从智库成果的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成果质量提升的路径、激励机制四个角度来谈谈我对智库的认识。


首先,按照国家《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来定位,智库就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非营利机构。


其次,当前智库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成以下10类:(1)行政权力扩张;(2)门槛低、内容杂。很多以智库之名,实际上是商业化的咨询公司和培训机构;(3)很多机构追求办会,选题不精、内容庞杂,决策影响力弱;(4)学术机构有智库之名,运行模式还是一般的专业学术机构;(5)人员流动性高、专业性杂、活动娱乐化;(6)过度追求新闻效应,缺少对政策实施后续效应的跟踪研究和纠偏措施;(7)重复研究较多,智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足;(8)缺少筹款模式和社会资金投资智库建设的激励机制;(9)大多数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规模小,国际化不足;(10)智库人员业余化,高管人员荣誉化。


再次,在智库成果质量的提升路径方面,新型智库发展应该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专业化发展、个性化设计、社会化组织、市场化激励,多层次负责。这种必须是各具特色的,必须以它的人力资源特征作为它的基本依据。


最后,在激励机制方面,建议政、商、学各界需要多向流动;要求政府立法或者通过其他规则购买智库服务;内部需要项目化管理、竞争性招标,成果也需要内部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再外报;明确政府决策中专家咨询的法定制度;智库和决策机构具有相对平等的制衡地位等。


06

智库建言资政,应把握好这三“度”


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刚才两位致辞和三位发言都讲到中国智库的不足,不足在什么地方?我想就是在“度”的方面有三个不足:若即若离不足,见微知著不足,良药忠言不足。要为党和政府决策,在出思想、出成果当中更好地体现智库的建言资政,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首先是若即若离。在给决策建言时,太接近了只能是解释性的资政建言的东西。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相对来说有点若即若离的状态。要建言就要了解决策,就是要了解决策所思、所需、所及,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了解。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安排走近决策层的各类场所与平台。比如讲各种各样的咨询座谈会和协调会,各种各样的文件。有些智库通过旋转门,中国社科院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曾经担任院长,现在也是。在“若即”的同时必须做到“若离”,坚持独立性和自由度的观点,或者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有“若离”才能使思路更好地具有操作性,使智库成为治理决策的决策研究。


第二个是要见微知著,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时间节点。在最合适的时间节点上来提出决策建言的预测、预判和预警,这应该成为各类智库的着力点。高校在建言的时候不能脱离实际,强力推之是不行的。但是时过境迁了,不能言也不能主观臆测。所以在一旦决策需要支持或者建言最佳的时机就需要具备百米冲刺的意识、能力和渠道,但是这个要和平时万米长跑的长期基础研究的积累要结合起来。就像习主席讲的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把握历史机遇的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把握航向。


第三是良药忠言。决策建言当中,良药多,忠言也多,但是有顺耳的、逆耳的,顺耳的多逆耳的就少了。目前有一个适度的情况,顺耳的好话正着讲,媒体满篇都是,当然有审查制度,而逆耳的忠言鲜人讲,四处难寻踪迹,这是比较要命的事情。所以需要有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和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要把第一手调研的真实数据、事实、案例、民情、研究的思考结论向上通达建言,实事求是,要抒发不隐,这是我们作为思想智囊库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建设“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这也是最高决策层对智库的15个字的要求。


07

新型智库建设推动科学民主决策


李忠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搞智库?进入新时代,为了事业成功而正确决策,必须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而中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对实现正确决策这一目标的制度建设和干部培养的配套措施。其中科学决策,包括决策者、执行者和智库等要素构成的现代决策体系的建设及其运行,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运用智库,构建和发展现代决策科学,实现科学决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为了正确决策,少走弯路错路。


第一,智库在新时代的再次崛起,而且是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从中国过去智囊、谋士有着悠久的传统。到上世纪80年代提软科学。当时所谓讲的软科学三部曲即《现代软科学》《新智囊论》和《软科学大辞典》。现在提出要落实决策咨询制度,形成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总书记还多次对智库作出了重要的批示。


第二,智库理论的概括、构架与阐发。决策科学应该为实现民主的、科学的、正确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科学决策就得依靠科学,依靠以决策研究为己任的智库来实现。决策科学是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的新型科学,是支持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体系及其技术手段,主要是运用决策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等等,去研究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等等。而且特别注意从研究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入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方案。


第三,智库实践与中外案件比较。比如说德国的“五贤人”经济,就在经济争端上有“五贤人”制度,“五贤人”是指五个研究所,每年五个研究所要对当年的经济问题提出诊断,在圣诞节以前交给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在圣诞节前六个星期做报告,还要表态,这一制度多年来十分有效。再比如,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1995年提出“二八现象”,世界上80%的人是穷人,20%的人是精英,为了让这些精英高枕无忧,80%的人要安分守己,什么办法呢?就要采取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像安抚婴儿一样,给他们嘴里塞一个奶头,所以叫作奶头战略。在中国,也要有能提出这样战略的智库人士。


第四,智库工作应该发挥领导者和知识分子两个积极性。作为一个智库来说,如果没有领导者听你的意见自然起不到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新时代学习运用决策科学和智库,以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来夺取改革和建设的胜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际上就是民主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的传统。


08

智库是国家智力资本构建的核心


王莉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智库这十年是蓬勃发展期。今天这么多人能聚在这里探讨中国智库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智库的定位。智库的核心功能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建议,用创新的思想为国家决策服务。智库是国家智力资本构建的核心,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权力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功能是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的思潮。这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议程的设置,二是舆论具体的引领和讨论,三才是真正引导舆论。舆论引导不仅要以我为主,还要考虑多重框架的设计、策略的设计,包括对受众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对受众产生舆论效果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第三个功能是国际层面上对外进行智库公共外交,在整个国际的舆论空间提升我们国家的话语权。


其次,全球智库发展面临挑战。中国对智库极为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近十年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政府这样重视智库建设。我们面临机遇,但是全球范围之内世界各国的智库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独立性的问题,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过于追求媒体的曝光度,过度商业化,特定政策问题上对信息和资本的控制力,反精英思潮的涌动等等。


再者,中国智库也面临很多问题。这些年中国智库在量上有巨大的突破,整体激发了创新的活力。国家从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类型上呈现了多元化,地域分布上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智库在不断地蓬勃发展,而且还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智库类型就是媒体智库。这都是好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智库的泛化问题,思想创新能力不足,舆论传播效果不足,公共外交能力较弱,改革的乏力问题,旋转门机制未能真正建立,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智库。


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在十年前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十年之后的今天也是一个意气勃发的少年,面临成长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对它充满希望,同时正视它的问题。坚持中国国情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坚持智库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原则,逐步明确中国智库的模式,要把它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核心位置,明确未来的发展路径和目标。


首先,在政府主导之下建立一套制度安排,确立党和政府对中国智库的宏观管理,同时坚持智库研究的独立性和国家利益的并重。


第二,加强以思想创新为基础的传播,确立智库在整个中国大外交、多元公共外交体系中一个议程设置者和思想创新者的地位。思想创新靠的是人才。要为人才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上升机制。如果中国不解决这个问题,坦白说,我觉得中国智库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人才才是关键。


最后,我觉得中国特色智库的建设所带来的创新的收益必将使以知识为动力的中国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从而成为全球创造力与创新的源泉。当今中国处于一个大国崛起的时代,又面临一个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智库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为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我希望中国能够回到历史上经济的总量、软实力都是世界的中心的盛世,我希望在这个时代我们能见证这样的一个盛世。


09

创新智库组织形式,提高智库研究质量


刘西忠(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


首先,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事关智库发展质量。关于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份的批示里面就强调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类智库加强自身建设。在5.17讲话里面总书记讲,当前智库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我把这两个点结合起来做一些分享。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要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智库也需要由速度型增长到内涵式的提升转变。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是制约智库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所谓组织形式主要是智库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问题。管理方式主要是智库外部的管理主体和推进机制问题。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目前来说不能够适应实现高质量智库产品生产的需要。


其次,当前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面临一些问题:1,从智库的边界范围看,是泛在化还是具像化?建设智库边界要清晰,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不能搞运动式的动员。2,是虚体化还是实体化?现在很多智库机构都是虚的,美其名曰就是小核心大外围。3,从管理模式上,是传统化还是现代化?智库机构大多没有建立起跟智库特点相适应的一个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4,从智库的生产产品看,是快餐化还是精细化?现在很多智库都做短平快的产品,实际上这跟领导的阅读习惯和规律有关系。智库的题目研究周期多长比较合适?不可能像基础研究一样两三年,又不可能太短,我觉得半年左右比较合适。5,从智库的研究领域看,到底是全能化还是专业化?总体上来说智库还要聚焦自己的专业领域,要谨慎跨界,形成有序竞争的良好生态。6,从智库与政府的关系来看,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按照王世伟的话是若即若离,我觉得确实应该保持一臂之遥,过近会陷入到政府的思维惯性当中,过远不知道决策层在想什么、做什么,就没办法做智库。7,从智库运行的动力来看,到底是行政化还是市场化?智库不是纯公共物品,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商品,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市场主导机制。智库大的发展方向可能是去行政化、去市场化,实现一个社会化发展。8,从智库运行的整体推进看,到底是系统化还是碎片化?国家层面建了25家高端智库,13家培育智库是国家层面在做的,但是地方智库管理主体是多元的,有的在省委宣传部系统,有的在省委研究室系统,导致了智库政策碎片化,智库发展孤岛化。


第三个问题关于完善智库组织形式、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提高智库研究质量的思考,从宏观上简单说一下。1,智库要以出活力、创造力,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以解决行政化、层级化管理为着力点,创新组织形式和内部治理方式,加快形成符合决策咨询规律,体现智库特点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2,要建立现代院所管理体制,提高智库内部治理质量。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去行政化、去层级化为重点,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体化的智库研究机构。第二个是以项目制为重点的组织形式,对智库研究进行流程再造。第三个方面就是以结果和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3,建立完善新型智库体系,提高智库外部治理的质量。确立鲜明的质量导向,不断提高智库与外部的互动,包括智库与政府、基础研究、媒体、社会公众以及智库之间的互动。


第四,加强智库能力的培训。要通过我们的能力提升来提高智库产品质量,来成就智库的现在和未来。这是智库建设领域当中更重要、更紧迫的一项任务。


10


问题意识是智库的原动力,前瞻性是智库报告的精髓



程宏(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前瞻性研究在自然和科学技术领域全世界都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它的定义就是发现国家治理当中一些问题,对未来的局势和评估去研判,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正,所以前瞻性应该是智库报告里面的特质。关于智库前瞻性研究,我总结有四个方面,即研究方向、内容、成果的前瞻性和时间前瞻量。


智库究竟有没有高端和低端智库之分?我个人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就需要现代化智库的支撑,所谓高端、一流、特色都可以归纳为现代智库。为什么要建立智库联盟?智库联盟能不能推动智库的发展?不论是建立行业协会、学会和联盟,我认为实际上都是为了推动协会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在学术界主要规范学者的行为,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在智库界是为了提高智库的思想创新和学术报告的能力。


中国智库有一些现象,诠释政策的东西多,发现问题的少,给出政策评估的更少;可行性研究的多,不可行性研究少;总结成绩的多,反思失误的少;制定规划的多,评估预测的少。智库建设过度依赖外部因素,如财政资助、信息数据开放、与政府沟通等,忽视自身内部素质,研究能力和思想水平。


问题意识是智库的原动力。科学价值在于发现自然规律,技术的价值在于发明器物制造,智库价值在哪里?从资政启民的基本功能来看,就是在于发现问题。智库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智库的成长是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智库水平依靠排名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妨碍引领智库研究走向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前瞻性是智库报告的精髓,需要独立思想作基础,需要问题导向做支撑,或者说智库报告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的归纳总结,更要对其演绎推理,做进一步的深思和预测。智库的应用性大于理论性,智库不仅要撸起袖子,扬起胳膊示人,更要脚踏大地、弯下身子实干。


11

激活政策思想市场的机制,智库才能发挥独特作用


曾志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我想谈两个想法:(1)为什么推进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哪里。(2)在中国特色知识体系中,智库到底具有怎样的独特价值,以及怎么推进。2016年习主席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中央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实践远远走在了我们的理论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前。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特色知识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各方主体应该怎么做?我认为智库主要的作用是如何在知和行之间架起桥梁。从实践的角度看,智库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在整个价值理性上,智库始终是以回应事件、解释事件为根本使命,进而通过影响决策来达到推动世界的改造。第二在工具理性上,智库是支持生产和支持应用之间转换的枢纽。第三,关于社会影响上,智库能够在更大范围上进行社会启蒙和知识的扩散。


那么,智库的独特价值如何发挥出来呢?我认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个政策思想市场的机制来进行发挥作用的。引入竞争机制来形成优胜劣汰,围绕实际需求来引导知识生产的方向,同时围绕价格信号激发知识创新的活力,最后是通过实践检验增强知识发展的压力。如果不导入市场机制的话,各种谎言、各种忽悠就容易出现了。


如果市场机制激活的话,需要增强政策思想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让传统封闭的知识生产、发展、应用过程变得更有竞争性,让实践真正地去检验真理。我认为第一,突破“府内市场”,营造一个更为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第二,要认真琢磨政治与行政的划分,创设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允许大家进行理性的争论,由此增进智库的独立性。第三,政策取向上可以考虑鼓励民间智库的发展,让其探索不同的道路。第四,应该真正变革知识生产的组织方式,就是更加凸显个人,而不是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


12

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须用中国理论总结中国经验


李会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我认为要搞好智库的建设与发展,第一点是守住质量的生命线,阔步创新求发展,重点放在“发展”上。因此,要弘扬求实创新精神,为中国发展服务,要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用中国的理论总结中国的经验,用中国的话语回答中国的问题,依循中国的特色搞研究,扎根中国大地提对策。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创新与发展上,第一点,智库应该紧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突出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和人民导向。第二点,智库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党中央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放在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


在促进中国智库发展方面,我总结了三个应该和三个不应该。三个应该。第一,实事求是,重在发挥新特色。第二,在建言献策的时候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关于实效性,五句话,叫“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快、人快我准”。第三,应该深入调研,强调战略性预测。智库研究始自学术,终及国家,都是为国家服务,要有忧患意识,提不同的意见,有特色性的建议。


三个不应该,第一,不应该崇洋媚外,不应该东施效颦。第二,不应该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第三,不应该狐假虎威、自欺欺人。有一些机构每月要搞两三个会议,远不如世界经济论坛、香山论坛,每年就搞一次两次,靠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取胜。


13

新时代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六性”问题


杨宜勇(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我今天主要谈谈新时代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六性”。


方向性,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我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按照国家宪法和法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要自觉贯穿到国家高端智库的工作链条之中。新型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一定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谋领导之所谋,坚持方向性。


战略性,就是宏观性和前瞻性的统一。要聚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瞄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着力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衔接问题,进一步强化价值导向、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积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的研究,不断提高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原创性。要立足高端定位,凝练主攻方向,突出专业优势,注重成果质量,增强理论和政策的创新能力,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话题,散发中国声音,努力推出原创性的智库研究成果。原创性既是智库的立身之本,又是智库的学术自信和能力自信。国家高端智库要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设计出有建设性的新机制,由此进一步推动制度的完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政策的进一步优化。


科学性。要加强科学素养,智库不是算命的机构,要提高学术品格,要发展科学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主动引领中国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智库只有勇攀学术高峰才有可能创造政策高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究责任的优良学风,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搞学术,殷殷切切提对策。


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很有必要,既要学会单兵深入,又要多兵种协同攻坚,既要善于把握专业前沿,又要善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切实提升智库系统解决前进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新时代智库建设一定要善于跨界、跨学科、跨壁垒,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引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在重大研究领域里边唯有形成合力才能够多出高质量的研究结果。


开放性。智库如果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新陈代谢,智库没有能量就不能吐故纳新,智库如果没有信息和物质交换就不可能日新月异。建设国家高端智库要反对做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要积极做好敞开系统和开放系统,只有开放系统才有好善结构,而好善结构理论作为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具有强烈方法论的新兴学科,其理论、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同样也适合于用来解决社会现象。


14

理想的大学智库是什么样的?


黄昊(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问题越来越发展复杂,挑战越来越艰巨,机遇越来越多元,面向战略和问题研究的需求越来越深入,对世情、国情准确的判断越来越迫切。在这个过程中催生了这一波智库。这也形成了为智库建设,特别是大学智库建设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化研究为政策,化纸上谈兵为外交伐谋的客观需求。


第一点是政府治理的要求。十八大以来这种客观催生出来的新生智库和老牌智库正在往决策咨询转型,也使得我国智库在过去5-6年中呈现出来鲜明的自上而下的特征。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智库介于官与民之间,在智库建设中有相应的张力。


第二点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需求。在高校,恰好和985后期,2011协同创新的兴起,和“双一流”的提出恰好吻合。在这个过程中,智库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成了高校在教学科研之外的又一个重点。从自身动能的角度来说,这是大学研究机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很多大学研究机构发现等政策、靠投入、要资源的传统科研模式好像行不通了,就有了这种市场化的内生动力。再加上理工在产学研用方面,特别是在用方面需要市场转化,从主观方面催生了大学智库的发展。


第三点,过去5-6年,大学智库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涌现出来很多好的做法、案例,在传统的“走出去”和“请进来”之外提出了“走进去”,利用高校的公信力、独到的学术观点,在知识分享的前提下讲好中国故事,回应世界关切。有条件的高校创设了海外分支机构,推动联合办学,举办中外大学智库对话,成为了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亮丽风景。


第四点,关于对大学智库的再思考。不同的大学应该建立怎样的智库?一是问题导向,提出怎样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智库;二是资源导向,我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建什么样的智库,有什么样的学科基础就建立什么样的智库。理想的大学智库是什么样的?一是要有多元研究,既有文理医工跨学科研究,也有面向重大问题的研究。二是要有多元人才,包括运营人才、研究人才、访学人才、后备人才。三是要有多元网络,包括同校、同城、国内、国际网络。四是有多元资金,既要投身市场,也要注重声誉、直面竞争并塑造品牌。


15

东阿智库调查——新型智库的范例


杨光(山东省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


今天我从背景、做法和成效三个方面来谈谈东阿智库调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首先,背景非常简单,鲁西南的聊城市东阿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地方,党的十九大以后,面对着高质量发展、面对着环境质量提升、面对着环保压力这种倒逼,东阿县委县政府感觉到要建立一个平台多方招才引智,为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因此在东阿县委党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机构,叫“东阿现代智库”。这个智库从运行以来就为东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智库建起来之后有五个聚焦、五个突出就是聚焦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寻找新动能新动力心增长点,突出前瞻性。第二个是聚焦产业升级,延长拉伸特色产业链促进升级换代,突出科学性。第三个是聚焦现实需要,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突出紧迫性。四是聚焦东阿当地,研究、服务、宣传东阿,围绕地方历史文化特点和发展特色,打“东阿牌”,突出地域性。第五个是聚焦统筹整合为东阿发展双招双引拓展思路,提供信息,突出综合性。


做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搭建一个组织架构。成立两个委员会:一个是党的建设委员会,主要是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出谋划策;另一个叫作经济建设委员会,主要是围绕着东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十大优势产业来献计出力,出谋划策。二是创新运行模式。智库建起来之后在每个乡镇、街道、企业、学校都设立了1-2个智库联络员,每天把本单位的信息上报到委员会。智库专职工作人员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报告上报县委县政府供决策使用。三是融入县域全局。四是多方吸纳人才。五是推进成果转化。


他们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首先,智库的发展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发展环境主要包括落实信息公开制度,贯彻政策评估制度,保持智库的相对独立。其次,努力体现地方特色。东阿现代智库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咨政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满足党委政府多层次、多方面决策需求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这种探索和尝试,必须基于明确自身定位,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打好“地方牌”。第三,要创新服务机制。谋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注重放宽眼界格局,人才、资金、课题的使用要放眼全市甚至全省,乃至全国。第三个就是完善成果的评价制度。第四,提高智库的开放水平。第五,加大成果的宣介力度,尤其是公共政策出台一定要征求意见。


16

把握智库特性看时局


徐立(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我就大家关心的一些当前热点问题来分析一下智库的特性。首先关于独立性,智库的独立性是在什么前提下呢?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的独立性。在这个前提下,智库要出新思想、新主义、新理论、新策略。无论是体制内智库还是体制外智库最重要的是不唯上。


第二,长远性,智库要发挥战略预警、战略预测作用,要以宏伟愿景、远大理想为基本出发点,而不仅仅是解决眼前问题。智库分析任何问题,都要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作为我们一个基本的依据和标准来看问题,离开这个依据,否则我们的标准都会出现偏差。


第三,全局性。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像战争一样,为了全局的胜利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这就需要智库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谈论问题,不能只站在本行业、本单位、本地区去谈问题,要立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不然的话就有可能出歪点子、馊主意,沦落为阴谋主义的工具。


推荐阅读

【聚焦】进博会中国馆筹建牵头智库:中国已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用心讲故事

【道·理】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中国怎么做?这个视频很精彩


【独家·实录】美前副国务卿霍马茨:美国对华担心的不是当下,而是将来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